技术培训
technical training
不同湿地植被修复技术
湿地植被系指生长在地表过湿或有季节性或常年性积水,土壤潜育或有泥炭的地段上的植物群落,它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所组成。本文分别介绍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的栽植技术、管护与再利用、湿地植被修复验收标准等。
1湿地植物选择基本原则
1.1保护优先原则
对中华水韭、水蕨、粗梗水蕨、野莲、野菱、莼菜等珍稀物种分布区、湿地植物特别丰富的区域、多种水鸟觅食区、栽植难度大的区域等,应尽可能保护原有湿地植被。
1.2生态适应性原则
优先选择乡土植物,或适应当地环境、且不会造成生物入侵的物种,作为湿地植被修复的主要植物种类。
1.3抗逆性原则
选择具有抗污性、抗病性、抗寒性等抗逆性植物。
1.4慎用外来物种原则
慎用外来物种,确需引入的,要做好监测和监管工作。
1.5可利用性原则
优先选择具有净化水体、完善食物链、美化景观等生态功能的植物,兼顾其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功能。
2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
2.1沼生植被修复技术
湖泊、河流的沼泽型湿地常年积水或土壤过于湿润,此类湿地上生长的植物根多浸没在水中或湿透的泥土中,茎、叶则挺出水面,许多植物具有很好的通气组织,均可在此类湿地上生长。沼生植被的修复可通过直接播撒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或直接栽种植物幼苗。
2.2 挺水植被修复技术
挺水植被是生长于水深小于2.0米的浅水处的一类植被,构成挺水植物群落的植物的根、根状茎生长在水下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挺水植物种类繁多。挺水植被修复时需根据不同水深选择不同植物,高大的植物能够在较深的水中生长,而中小型挺水植物只适合在浅水中生长。挺水植被的修复可通过直接播撒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或直接栽种植物幼苗。
2.3 漂浮植被修复技术
2.3.1 自由漂浮植被修复技术
这类植物仅需足够的水深使其叶或叶状茎自由漂浮于水面即可,在静水区域易形成植物群落,可选用凤眼莲、大薸、水鳖等常见自由漂浮植物。自由漂浮植被的修复可通过向水体投放幼苗或成体方式,投撒入水面的漂浮植物应用网围隔,防止随水流走或被风吹走。大量的漂浮植物往往对行洪产生一定影响,河流、水库植被修复时慎用。
2.3.2 根生浮叶植被修复技术
根生浮叶植物是指植物的根部生于湿地泥土之中、叶部漂浮于水面,多生长于水深0.5~2.0m的湿地中。安徽常见的根生浮叶植物包括各种菱科植物、荇菜、萍蓬草、芡、睡莲、金银莲花、莼菜、蘋等。根生浮叶植被修复可通过向水体播撒种子、栽种幼苗或地下根茎等方式。
2.4 沉水植被修复技术
沉水植物根部生于湿地泥土之中、叶部沉于水面之下,其栽植水深依水体透明度确定,即水底光强达到水面光强5%较适合沉水植物生长,通常生长在水深1~3m、且须超过植株高度、茎叶能自然伸展的湿地中。安徽常见的沉水植物包括菹草、竹叶眼子菜、篦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大茨藻、小茨藻、金鱼藻、苦草、黑藻、水车前等。沉水植被修复可采用向水体播撒种子、幼苗移栽、营养繁殖体种植等方式。
2.5 人造浮岛修复技术
对于水体较深、水流较缓或静水区域,因美化、净化、营造动物栖息地等需要,且使用常规修复技术方式植被难以成活的,可采用人造浮岛技术进行植被修复,所选植物多为挺水植物。
3 湿地植被栽植技术
3.1栽植方式
湿地植物可用种子、根茎繁殖,也可采用移栽、分株、扦插等方式栽植。
3.2 栽植时间
湿地植物栽种初期主要是保证其成活率,湿地植物栽种由于多数种苗是实生苗,实生苗移栽的最佳时间是在春季,植物容易成活。若在夏季应采取遮阳防晒措施,若在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
3.3 栽植密度
根据植株个体大小,一般叶型较大的,密度较小,反之亦然。根据栽植目的,若作食用或作为鸟类食物和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时,密度可稍大。根据水域大小,一般水域开阔处,营造植物群落景观时,主要考虑远视效果,湿地植被配置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水域狭窄处,主要考虑近视效果,更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较高的要求,配置时不宜过高过于拥挤,浮叶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当,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超过1/3。间隔种植,不同群落间可块状、点状、镶嵌间断种植,留出大小不一的缺口,以营造景观效果,减少修复成本。
4湿地植被的管护和再利用
4.1湿地植被的管护
4.1.1 监测
对湿地植物生长状况要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外来物种,要采取人工清理等措施,以防其过度生长,对土著种造成危害。同时,要监测植被修复前后水质和其他生物物种变化情况。
4.1.2管护
随着时间推移,湿地修复植被大量繁殖和死亡,若不及时处理,会加速湿地沼泽化进程,也会造成湿地内源性污染。因此,湿地植被利用和管护工作要及时跟进。
如果修复植物生长过密,需人工及时进行清理;若某些植物生长过度,可通过水位调节控制其生长;因洪水冲刷或其他原因等,致使植物生长不良,或因放牧、水禽利用过度等,需进行人工补植,以维持种群正常密度。
4.1.3水位调控
水位对湿地植物的存活、生长、繁殖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涵闸、泵站等及时调控湿地水位,防止人工修复的植物被淹死或旱死。
4.2湿地植物移植与收割时间的确定
湿地植物一般生长较快,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在其生长茂盛、成熟后应对植物进行及时收割,并处理和利用。一般湿地植物收割时间为上半年的3~5月份和下半年的9~11月份。
4.3湿地植物的利用
4.3.1发展循环经济
旱柳、芦苇可作为造纸原料;荆三棱地下球茎含有丰富的多缩醣、纤维素和木质素,是水解糠醛和人造树脂工业的优良原料;酸模富含单宁,是重要的鞣料植物。苦草、荇菜等可作为绿肥。湿地植物可作为食用菌原料,也可作为沼气的发酵原料,菌渣和沼渣再作为农作物的肥料。
4.3.2 食用和药用
菰、莲、芡实、菱、蒌蒿、荸荠、泽泻、水芹是重要的食用植物。以菱、莲子、芡实为原料生产的酒,具有补肾益脾、安神、抗衰老、降血压的作用,备受消费者亲睐。黑三棱、香蒲、芦苇、莲等均具药用价值。
4.3.3作为湿地植物种源
人工繁育的湿地植物可作为其他湿地植被修复的植物来源,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高档小区水景建设亟需种植湿地植物进行水体净化和景观美化。
5 湿地植被修复验收
5.1 湿地植被修复方法选择恰当,植被类型选择原则符合《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规定。
5.2 乔木和灌木栽植技术执行《造林技术规程》(db 34/ 1267-2010)、《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b3372-2001)标准。
5.3 湿地植被修复验收按木本群落类型、草地类型和湿地类型进行。
木本群落类型和草地类型主要是针对湿地周边修复植被,湿地类型主要是针对水域修复植被。
木本群落类型合格标准:按常规核查验收标准执行,乔木林郁闭度≥0.2或株数保存率≥80%;灌木林覆盖度≥30%或株数保存率≥80%;乔灌混交林郁闭度、覆盖度采用综合参数值法判断,即乔木郁闭度/0.2+灌木覆盖度/30%)≥1或株数保存率≥80% 。
草地类型合格标准:覆盖度≥50%或株数保存率≥80%。
湿地植物成活率一般达90%,重点保护物种的成活率达95%以上,应修复区植被修复率达90%以上。
5.4 湿地植被修复验收时间依湿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栽植目的而定。
5.5 植被修复工程规定值及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规定。
5.6 档案管理包括收集、整理和保存实施方案、栽植记录、施工图、图片资料等。
下一篇: